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提出背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提出背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我国教育领域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同时也要让他们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建立起法律意识。
该课程的诞生背景可以追溯到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的缺乏导致社会混乱。
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诞生旨在通过教育来引导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小学德育教材缘起
1.政治教育(解放前-“文革”结束) 文革期间,在内容上主要传递的是语录化、口号化的政治宏大叙事与高度个人崇拜的现代神话,在形式上则表现为一系列的“ 运动”。
2.思想政治教育(80年代) 作为世界观、人生观的思想教育从政治教育中分化出来,成为德育的一个相对独立则组成部分,且地位不断上升,以应对改革开放之后,青少年世界观和人生观受到的冲击。
3.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80年代末-90年代初) 从德育定义的细微变化中,可以看到品德教育(道德教育)地位在不断提高,德育的政治意味开始逐渐减弱。
4.思想、政治、品德和心理教育(95年以后) 个性心理品质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独立内容,正式列入各级学校德育大纲,应对学生日益增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
切实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
全面贯彻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统筹规划各学段法治教育的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和实施路径,深入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系统化、规范化。在中小学开设道德与法治课,发挥法治教育的课堂主渠道作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将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使青少年理解法治的道德底蕴,尊崇公序良俗,牢固树立规则意识、平等意识、诚信观念和契约精神。积极探索法育的规律与特点,以宪法教育和权利义务教育为重点,将规则教育、习惯养成与法治实践相结合,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安排教育内容、教育重点和方法途径,坚持落细落小落实,更多采取实践式、体验式、参与式等方式,切实提高法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注重发挥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和网络文化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青少年法治教育部门协调机制,充分利用整合各部门和社会的法治教育资源,建立政府部门、学校、社会和家庭协调配合开展法治教育的机制,形成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新格局。
为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学生法律意识和观念,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发生,3月7日下午,安阳市龙安区人民法院干警任建民来到了辖区牛家庄中心小学为同学们上了开学法制教育第一课。
民一庭干警任建民通过身边真实的案例,向学生们讲诉了未成年犯罪、如何预防未成年犯罪和掌握必要的法制常识等。同时他告诫学生要早学法、早知法、早懂法,避免未成年犯罪的发生。课堂上,学生们听的津津有味并不时提出问题,做了精心与通俗的讲解,方便同学们理解体会。讲课结束后,他与同学们围在一起,通过谈心方式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同学们沟通、普及了一些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法律问题及生活常识等。
通过上好新学期第一堂法制教育课,增强了在校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提高了小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也对刚入学的新生起到了法律宣传的作用。此次法制教育课也为学校构建 “平安校园 、和谐校园、幸福校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提出背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提出背景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