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三字经,法治教育三字经心得体会

0 2024-01-25 04:07:51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法治教育三字经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法治教育三字经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曾子杀猪三字经译文?

曾子的妻子上街去,他的儿子跟在后面哭着要去。曾子的妻子没有办法,对儿子说:“你回去吧,我从街上回来了杀猪给你吃。”

法治教育三字经,法治教育三字经心得体会

曾子的妻子刚从街上回来,曾子便准备把猪抓来杀了,他的妻子劝阻他说:“我只是哄小孩才说要杀猪的,不过是玩笑罢了。”

曾子说:“小孩不可以哄他玩的。小孩子并不懂事,什么知识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学来,需要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如果哄骗他,这就是教导小孩去哄骗他人。

母亲哄骗小孩,小孩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办法。”

说完,曾子便杀了猪给孩子吃。

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为什么不说性本恶呢?

古代关于“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争论,最经典的应该是孟子和荀子的人性之争了。两者都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更是后面统治中国古代思想界多年的儒家的重要先贤。

两者的理论没有什么优劣之分,《三字经》的作者用“性本善”是由于他比较推崇孟子的理论。

原因有这样两个

一、《三字经》本身性质

《三字经》作为一本启蒙读物,它的功能是主教化,面向的群体也是小孩子。

所以只能用“性本善”而不能用“性本恶”,因为小孩子接受不了。谈论人性的恶,是有自己独立思维的成年人才可以讨论的。对小孩子来说,他们只会记不会思考,你对他们说人是善,他就记住是善;是恶,他就记住是恶。

也许他长大以后会有自己的看法,但还是幼童的时候,启蒙类书籍里面,当然是谈善比谈呃更加适用。

二、社会环境

性本善与性本恶之争论,犹如蛋生鸡还是鸡生蛋的争论。没有太大的意义。这种争论实际上是缺少逻辑和缺乏理性的!

其一,所谓的人之初,究竟是哪个初?甫一离开娘胎?三个月?一周岁?三岁?你别看,搞清楚这个时间段非常的关键。人一落地,即有了意识。这个意识是善是恶?婴儿落地即要吃他自己的一口。你弄他疼他就哭,他舒服他就笑。意识不完善,但是还是人的意识。善恶不好分。

其二,人的意识的善恶变化是一个连续不间断的过程。犹如宇宙的爆炸,从一个奇点开始。你说这个奇点有善恶吗? 善中有恶,恶中有善。你能用时间段去划分吗? 大河滔滔,流水洋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其三,善恶的定义和界限是什么呢?从此处看是善,从彼处看是恶。此时看是善,彼时看却是恶。犹如太极图的阴阳。大面上看有阴有阳,但是你要往细处看,何处是阴?何处是阳?你实在找不出那个明显的界限。此一秒是阴,彼一秒,就是阳了。

因此,我要说,无所谓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因此,我要说,人之初性本无,无中生有。一生三,三生万物。先哲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动态的平衡点找到了。 你就掌握了善恶的秘诀了。




“人之初,性本善”源自于孟子的“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下流一样,“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是一种天性,就像仁义一样。

而同为儒家代表的荀子却认为,人性本恶,所以需要仁义来约束。

孟子处于战国中期,此时的社会,虽然混乱,却还不到让人绝望地地步;而到了荀子时期,已是战国末期,战争更频繁,也更残酷,社会已经到了让人绝望的地步。由此而导致了二人的心境不同,观点不同。

韩非子接受的,无疑是荀子“性本恶”的思想。“人为婴儿也,父母养之简,子长而怨。子盛壮成人,其供养薄,父母怒而诮之。”于是韩非子以人性本恶为前提,提出社会当以比人性更无情的法律,来约束性本恶的人性。

法家,虽然作为封建社会几千年里的统治手段。但这种学说太过冰冷和残酷,对百姓也好,对士大夫也罢,法家都是讨人厌的,只有君王喜欢。因为去“五蠹”,防“八奸”,得益的只有君王。

这种学说可以用,但绝不能摆上台面。

所以需要一张羊皮。

而这张羊皮,就是改良后的儒家。既然要教化民众,自然要冠冕堂皇。可以用血淋淋的手段,但绝不能说血淋淋的话语。

因此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而不说“性本恶”。

三字经成文于宋代的观点虽然一直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该书必定是成书于儒家成为正统之后。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法治教育三字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法治教育三字经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上一篇: 学宪法法治教育征文怎么写,学宪法法治教育征文怎么写范文
下一篇: 安全法治教育绘画简笔画,安全法制教育绘画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